他退休24年,依然是农民朋友眼中的“吴局长”

  • 中国新闻网
  • 2022-04-18 12:50:10

中新网新乡4月18日电题:他退休24年,依然是农民朋友眼中的“吴局长”

作者 邓小强

4月15日,在河南省延津县南郑庄村的麦田里,村民站在田埂上,看着绿色的麦苗向一位老人招手:“吴局长,快来给俺们指导指导,预防病虫害恁肯定有招。”没有客套寒暄,被称为吴局长的老人蹲下身子,耐心解答村民的问题。

这位老人名叫吴新德,今年83岁,是原延津县农业局的退休干部。退休前虽为局长,但他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基层一线,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现今退休已经24年,可他仍是身不离土地,心不离农民,依然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依然是农民眼中的“吴局长”。

广授技术,情系“一亩三分地”

不当局长了,而且已是83岁的高龄,为啥还在田间地头奔波?“发挥余热嘛!”吴新德说,“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能为农民解决困难、让农民增收就有意义。”

数十年来,延津县的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贫困户等,都是吴新德农业科技讲座的服务对象。

站在田间地头,农民们纷纷讲述听吴新德讲座后的收获。

“真的很感谢吴局长,我家现在的玉米平均单产有1850斤呢!”说这话的是玉米高产户王思梦。他说,“吴局长都退休多少年了,还不求回报地给我们这些老百姓讲咋搞好一亩三分地,咋科学种田,有时候还分析讲解‘三农’政策,让我们跟着政策走。”

而小麦种植户娄季士实践了吴新德教授的科学种田技术,成了高产户,小麦单产最高时达到1623斤。

村民告诉记者,吴新德讲农业技术,会照顾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而不是完全照书本来,他常常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书本知识口语化,枯燥内容趣味化,让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吴新德说,把种地技术变成顺口溜,是他上课的小窍门。

“‘小麦丰收三件宝,穗多穗大籽粒饱’,这句顺口溜成功让农民记住在11月份、3月份、5月份这三个关键的小麦成长期,如果观察苗情,如何进行管理。”当有人问,玉米咋样能高产?他张口就来:“裤(玉米包衣)黄了,裤干了,用手一搦发暄了,保准玉米多产150斤。”

2021年,吴新德在100个村开展了农业科技讲座。他根据农民的作息来安排讲座时间,他自己白天下田观察,在操作层面为农民提提意见和建议,晚上就集中授课,解决疑难杂症。其间,他成功解决了许多“不打药就施肥,不施肥就躬耕”之类的操作失误和问题。

“感觉吴局长啥都知道,不只是田里的事,俺家鸡鸭为啥不吃食啊,咋养得更肥啊,他都懂,都能解决。”花生种植户张芳聊起吴新德,笑着称:“他就是个‘百事通’。”

定向帮扶,心怀“困难群众咋致富”

除了广授技术,吴新德还有专门的帮扶对象。他帮扶的延津县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是省级示范社,成功的窍门就在于每一亩地都要优生优产。合作社在吴新德的建议和指导下,把秋季作物玉米换成了板蓝根,“种一亩板蓝根相当于种了二亩玉米。”收入的翻倍让现在的合作社发展到了四万亩的规模。

吴新德还指导农户进行“粮改”。“改商品粮为种子粮,改普通麦为优质麦,这样农民卖一斤小麦,可以多赚两毛钱,高效产出、增收致富嘛。”

吴新德从2013年就开始给贫困户专门讲课,他认为“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这些年,借助“雨露计划”,依托当地科协等机构,他为53个贫困村提供“智慧扶贫”援助,教农户用新技术增产增收,切实摆脱贫困。

每次讲座后,吴新德总是习惯性地把手机号、微信号留给群众,保持24小时开机,方便为农民答疑解惑。

采访中,吴新德向记者讲了一件事。有一次凌晨2点钟,他在睡梦中接到贫困户靳爱兰的电话,说她家六亩半地的小麦不出苗,犯愁到睡不着觉,全家的生活都指望这六亩半的小麦呢。于是,天刚蒙蒙亮,吴新德就下乡赶到了靳爱兰家的地头,查看后发现是因为下雨土地板结了,他告诉靳爱兰:“赶紧拿耙子耧耧地”。

几天后,靳爱兰欣喜地给吴新德回了电话,“麦苗现在出得又齐又好,总算能睡着觉了!”

回忆起这件事,吴新德说:“我印象太深了,她家最后一亩地收了1200斤呢!”

“我这岁数,几十年没生过什么病,都是天天呼吸田间新鲜空气的功劳。”吴新德风趣地说,退休后,他在延津县12个乡镇讲了24年的课,他的朋友都是农民,“他们听了讲座,学了知识,也了解了国家政策,对干好农业有十分的信心。”

“咱也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用一己之长助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是我一辈子的奋斗目标。”吴新德说,他要学到老,干到老,一直干到不能动的那一天。(完)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