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丨安乡“蕻儿”,为啥这么“上头”?

  • 新湖南
  • 2025-11-25 18:30:09

【湘伴导读】


【资料图】

从洞庭湖畔的辽阔田野,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家灯火,一道来自湖南常德安乡的翠绿风味,正悄然“统治”着冬日的餐桌。

它,就是被当地人亲切唤作“蕻(hòng)儿”的——安乡菜薹。

别看安乡这座湘鄂边陲小城,常住人口仅42万,平日里低调不语,却是名副其实的“菜薹之乡”——这里孕育出超十万亩的青翠薹田,年产值突破7亿元!

菜薹采摘现场。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蓉 马曼雅 摄

每到采收时节,每天便有超过200吨的新鲜菜薹,从这里出发,一路香飘北上广,鲜达大湾区。尤其在粤港澳,每十捆菜薹里,就有六捆印着“安乡”的名字——它已悄悄占据当地60%的市场。

这看似寻常的一蔸菜薹,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能让天南地北的食客都为之倾倒,成为冬日里不可或缺的“舌尖宠儿”?

从“冬闲田”到“增收田”

一蔸菜的产业“逆袭”

想象一下:一锅腊肉在灶上咕嘟咕嘟地炖着,热气蒸腾,香气四溢。待汤汁翻滚,抓一把洗净切段的嫩绿“蕻儿”撒入,看油润的汤汁瞬间包裹住每一寸翠色。入口,先是腊肉的醇厚咸香,紧随其后的,是菜薹那霸道的脆嫩清甜,在齿间迸发,最后留下一抹软糯回甘……

这一口,是安乡人冬日的仪式感,也是让无数外地食客直呼“上头”的地道风味。

这份独特的口感,是洞庭湖区自然禀赋的慷慨赠礼。洞庭湖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壤,富含有机质与矿物质;温润的气候与充足的日照,如同天然的温床;而冬季恰到好处的昼夜温差与“有霜少冻”的天气,更是为菜薹的糖分积累和脆嫩口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修炼场”。

过去,水稻收割后的田野往往陷入“冬闲”。而如今,安乡人用智慧巧思,让田野在冬天也焕发出蓬勃生机。

安乡县大力推动“一蔸菜”战略,创新推广“稻稻菜”“稻菜”等高效种植模式。每年9月,稻谷归仓后,农民们便马不停蹄地在冬闲田里栽下菜薹苗。采摘期从10月一直延续到次年清明前后,完美衔接。

这不仅是风味的延续,更是效益的飞跃。

数据最有说服力:过去种植双季稻,亩均纯收益约290元;而采用“稻稻菜”模式后,亩均纯收益跃升至2370元,其中,菜薹的贡献就高达1700元,占全年收入的71.7%。

昔日的“冬闲田”,如今变成了农民口袋里的“增收田”。

“鲜”声夺人,从田间走向全国

菜薹,品的就是一个“鲜”字。为了锁住洞庭湖边这口“初吻”般的鲜嫩,一场无声的“保鲜大战”每天都在安乡上演。

在大鲸港镇同庆村的蔬菜基地里,清晨采收、还带着露水的菜薹,会以最快速度被送往预冷车间。经过快速低温锁鲜处理,它们身上的“田间热气”被迅速带走,进入“休眠”状态。随即,它们便被搬上直发深圳等地的冷链专车。

全县104座、总容积达7.8万立方米的冷藏库,300多台冷链车,构筑成一张全天候在线的“保鲜物流网”,确保凌晨打包的菜薹,当天下午就能“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商超货架上。从采摘到餐桌,全程不超过24小时。

安乡菜薹。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蓉 马曼雅 摄

这份对“鲜”的极致追求,是安乡菜薹领跑市场的核心实力。

如果你以为菜薹只有一种面貌,那就大错特错了。走进安乡的种植示范基地,仿佛踏入一个“菜薹博览会”。

这里不仅有名字诗意的“亮丽红婷”“万紫千红70”,还有代号神秘的“LH6037”,更有听起来就很健康的“养生油薹”“516板蓝根薹”等新奇品种,让人眼花缭乱,跃跃欲“品”。

基地负责人肖均介绍,他们今年试种了187个新品种,如同为菜薹举办了一场“选秀大会”。成功胜出的选手,如“皱叶菜”“西蓝薹”“水果红菜薹”等,已经凭借其独特口感与外观,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通过与40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安乡持续强化菜薹的全产业链研究,推动这颗小菜薹在品种、技术和经营理念上不断“进化”。

多年深耕,让安乡菜薹的品牌越擦越亮。目前,安乡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农产品供给基地之一。全县共建有9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获得49个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以及12个“圳品”认证。

为推动菜薹产业发展,安乡坚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每年输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超8万吨。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蓉 马曼雅 摄

但安乡人的脚步并未停止。他们正依托县内的农业产业园与酱卤产业园,尝试将菜薹加工成腌制菜、脱水菜等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一根小小的菜薹,正从湖南的洞庭湖畔出发,走向全国人民的餐桌,讲述着一个关于风味、匠心与产业振兴的生动故事。

作者:卓萌 李杰

责编:夏鸿

一审:邓晶琎

二审:刘文韬

三审:贺佳

来源:湘伴

关键词: 快讯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