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闻】吃了几千年桑叶的蚕宝宝如今改吃“营养餐”——饲料养蚕,能否趟出江苏新丝路

  • 中国江苏网
  • 2023-07-05 07:55:58

夏日炎炎,养蚕人最辛苦的季节。6月29日,记者走进如东县栟茶镇陈湾村季彬家庭农场,看到一排排绿色饲养盘中爬满了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身边不见桑叶,而是铺着一层灰褐色泥状物,“这是喂蚕宝宝的饲料。”农场主季彬气定神闲,“这些蚕吃的不是桑叶而是饲料,两天喂一次,养起来不费劲。再过一周就能上山结茧了。”


(相关资料图)

云锦、蜀锦、宋锦,中国三大名锦,江苏独占其二,是名副其实的丝绸大省。但据统计,近30年江苏桑园面积、蚕农数量持续减少,目前全省共有桑园约40万亩、蚕农约20万户,相较高峰时期分别下降85%、75%。用饲料替代桑叶养蚕,既能大大降低对桑田的依赖,又能减少人工投入,还能突破季节限制,实现“全年养蚕”。这一新模式能否助力丝绸大省趟出“新丝路”呢?

“江苏茧”已无法满足省内需要

6月30日,第二届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合作大会在成都举办,南京云锦研究所受邀出席并作专题演讲,“江苏名片”再次亮相国际舞台。

江苏丝绸之兴,始兴于苏州。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记述吴江盛泽丝绸贸易繁荣景象: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如今,走进位于吴江区盛泽镇的先蚕祠,依然可见门楼飞檐斗拱、气势轩昂。这是我国至今唯一留存的蚕神祠,每到小满时节,戏班子都要轮唱3天“小满戏”,期望蚕花娘娘保佑蚕茧丰收。

即便拥有苏南最大规模的蚕桑生产基地,吴江的桑园面积也已减至7000余亩,不足1985年的1/10。为留住丝绸产业的“根”,吴江在全国率先将桑园纳入生态补偿,对符合要求的桑园每年每亩给予4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生态补偿。

桑园离不开土地,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江苏种桑养蚕的重心逐步从苏南北移至苏中苏北。2007年,盐城东台桑园面积、饲养蚕种数量首次成为全省第一,保持至今。

东台市蚕桑技术指导管理中心副主任赵永刚至今记得,2007年至2008年东台年饲养蚕种60万张,有6.5万户蚕农、20万养蚕人,相当于每5个东台人中,就有1人从事与养蚕产业相关的工作。但今年春天,东台全市发种7.5万张,生产蚕茧3400吨。“蚕农平均每亩桑园收益达4200元。”赵永刚说,收益不低,但养蚕规模已经不如高峰期。

东台市富安镇被称为“中国茧都”。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鸿介绍,今年春蚕收购价最高达每公斤64元,约比去年上涨10%。但蚕农积极性并未随行情上涨。过去与我们合作的蚕农最多时达1.6万户,现在又有1.1万户。企业最好的光景在2006年,一次发种7万多张,现在全年发种都达不到这个数。

蚕茧价格高、不愁卖,为什么养蚕人越来越少?“要不是用饲料养,我也不想干了。”季彬告诉记者,蚕宝宝特别娇贵,桑叶上不能沾一点农药,哪怕从邻居家飘过来都不行。尤其到了夏天,不是日晒就是雨淋,每天要掐好时间,到桑园里采3趟桑叶,体力不好根本吃不消。

最多时,如东有10多万户养蚕人,如今只剩2000多户,其中70岁以上的超过一半,约10%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今年61岁季彬在蚕农中还算“小年轻”。

扩大规模,雇人养行不行?看到养蚕收益好,今年春节刚过,27岁的盐城小伙张健就和两名伙伴筹资30万元,在射阳县特庸镇王村村流转100亩桑园养蚕。“直到卖完茧,我们才知道养蚕是怎么回事。”张健说,68张春蚕上蔟入孔率达90%,远高于70%的正常值。蚕茧质量很好,卖了10多万元。但最多时工人就请了四五十人,有的掰桑枝条工人每天工资五六百元,有时一天工资就开掉1.5万元。

“不只省内南桑北移,全国范围内,也在东桑西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苏北综合试验站推广研究员许刚介绍,这些年,全国的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在1200万亩,江苏减少的桑田,大多移到了安徽、四川、广西等省区,“江苏的蚕茧产量,已远远无法满足省内丝绸企业需要。”

技术突破为江苏留住蚕桑

尽管如此,江苏企业还是偏爱“江苏茧”。

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以本地蚕茧为原料生产中高端丝绸产品。为鼓励更多农民种桑养蚕,他们不仅提供从养蚕到收茧的全程技术指导,还实行保护价收购,确保每亩桑田年纯收入不低于上年度全市粮棉亩纯收入的1.5倍,并根据上茧数量、质量,给予每公斤1元以上的循环奖励。今年,蚕茧每公斤的收购价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元。

这不只因为“乡土情结”。更重要的原因是,江苏水网密布、沃野平展,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十分适合桑树生长,能够产出品质更好的蚕茧。

“江苏茧的品质能够达到最高的6A级,有些省份的茧最高只能到5A级。”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海安,年销售超百亿元,企业负责人介绍,6A级的生丝可应用于爱马仕等国际大牌的高端产品,也可以作为手术缝合线的材料。本地茧供不应求,为保证原料供应,鑫缘集团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德保县、江西省永新县等地建立30万亩桑园基地。

“走出去”的不只有鑫缘集团。许刚介绍,江苏企业在外省建立的蚕桑基地,总面积已经不输省内,有的企业甚至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为留住蚕桑,我省在寻找技术突破口。

早在2010年,如东就在全省率先试水人工饲料养蚕。2019年,如东采用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生产的蚕茧,加工出超细纤度桑蚕丝,单丝纤度最细达到1.2旦尼尔,是普通桑叶养蚕丝的一半。经重庆市纤维检验局检测,主要质量指标超过6A级标准。

在季彬家庭农场,记者想捏一把养蚕饲料——蚕宝宝身旁铺着的灰褐色泥状物,看看是什么材质,被老季拦住,“手上有汗,容易把细菌带给蚕宝宝。”

“饲料是由豆粕粉、桑叶粉、玉米粉、微量元素等调配而成。”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站长韩益飞介绍,桑叶依然是其中的重要原料,占比约30%,来源主要靠收集农户养蚕剩余的桑叶。

养蚕饲料对桑叶的利用更充分。韩益飞介绍,以一亩桑田为例,按传统方法,最多可养4张蚕。而加工成饲料,就能养40—60张,对桑园的依赖大大降低。还可省下大量人力,据测算,相比桑叶,饲料养蚕在1至3龄期可省人工75%,还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能养。

最大的障碍在成本。蚕农养一张蚕,收入约为2200至2500元,但饲料支出就达1300至1500元。一家一户养蚕的蚕农,大多不会把桑叶和劳作视为成本,因而会觉得“不划算”。

“划算不划算,要看怎么算。”今年以来,季彬的蚕室已养了4期蚕,每期6张,纯收入超过2万元。“过去用老办法养蚕,一年养3期、每期5张,去掉人工、化肥等开支,全年收入还不到2万元。”

“要是规模上去了,饲料成本还有下降空间。”韩益飞表示。

蚕丝制品逐步走进千家万户

用饲料养蚕,将蚕床搬进工厂,已成为现实。

在鑫缘集团饲料养蚕工厂一期工程现场,2000平方米的中试车间正进行消毒,为下一批蚕进场作准备。“从去年冬天开始,我们已经饲养9批蚕,全部吃饲料,蚕茧品质达到5A级原料要求。”企业负责人介绍,鑫缘集团正探索饲料蚕适龄转桑育模式,就是饲料蚕在车间内养至4龄期发放给蚕农,蚕农只要按照标准饲养10天即可上蔟结茧,劳动量降低超五成。300户蚕农按此模式全年可饲养5000张蚕种,相当于过去1000多户的养蚕量。

在中试车间饲养的基础上,鑫缘集团规划建设饲料养蚕二期工程,投入3.5亿元新建2万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实现饲喂智能化、饲料全龄化、环境洁净化、生产全年化、蚕茧高质化,预计将日产10吨鲜茧,彻底颠覆传统“靠天吃饭”不稳定模式。“项目被省政府列入今年全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企业负责人说,基地建成投产后,鑫缘集团将再投入5亿元,将项目在全国推广。

“技术再进步,养蚕都不应脱离乡村、脱离农民。”韩益飞希望推广家庭农场、家庭工厂模式,将栽桑和养蚕分离,通过规模经营、精细分工提升效率,让农民养蚕更省心省力,更赚钱。

养蚕产能提升后,会不会出现“茧贱伤农”?

“现在的蚕茧供应还远未满足市场需求。”许刚介绍,江苏拥有200余家茧丝绸企业,年产值超300亿元。2019年以来,丝绸制品市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前是八成产品出口、两成内销,现在已转变为三成出口、七成内销。如今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健康、天然的产品,立足国内的丝绸市场将更加稳健,也更有增长潜力。

“上久楷”宋锦创始人、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认为,饲料养蚕和工厂化养蚕是行业发展趋势。大规模工厂化养蚕,一方面要将成本降下来,另一方面还要将品质提上去,让更多人能够感受丝绸魅力。

扩大的供给与升级的消费相向而行,新的消费热点正在激活。“这几年,吴江蚕桑丝绸行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农村事业促进科科长陈玉林介绍,蚕丝被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吴江丝制品中的爆款,年产量已突破400万条,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

未来谁来养蚕的焦虑,似乎也可以打消。“我每天接送3个外孙上下学,一点也不耽误养蚕。”季彬说,养蚕已不是苦活累活,他还能继续养下去。

记者 徐超 卞小燕 丁宏波 张珺

编辑: 路航

来源:中国江苏网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