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无心之失”,上海都不罚了!

  • 国是直通车
  • 2023-05-14 16:36:50

某电商广告中含有“最新专利”用语,因一时疏忽未标明涉及专利的专利编号、专利种类或者专利证书等——罚!10万元以下。

某人卖糖炒栗子,在破纸板上写:糖炒栗子,口感绝伦,沪上最佳!在广告语中使用极限用语——罚!20万元起步。

此前,类似上述可能由于企业“无心之失”导致的违法行为都会受到相应处罚,企业也可能因此背上“信用污点”。但随着上海市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情况改变了。


(资料图片)

轻微不罚

“执法有温度”

2019年初,有上海企业提出“政府对较轻的违法行为能否不要一上来就处罚,给予企业一定的包容空间”。官方研究下来发现,企业提到的这些违法行为大多是无心之失,并且被指出后也能立即改正。而企业一旦被罚,不仅经济受损,还会背上信用污点,阻碍未来发展。

为回应呼声,上海市2019年率先开展了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简称“轻微不罚”)探索,提出依据行政处罚法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制度(简称“法定轻微不罚制度”),并迅速推出国内首份省级轻微不罚清单《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受到广泛好评,被称为“有温度的执法”。

实施轻微不罚减少了企业经济负担,降低经营成本,避免企业因轻微违法行为背上“信用污点”,影响后续发展。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言浩透露,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3月15日上海首份轻微不罚清单实施,至2023年3月底,全市至少7200余家企业依据清单不予处罚,若以单行法罚则的最低罚款金额计算,减免罚款金额逾7.02亿元。

戴森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肖傲霜表示,企业在运营和发展壮大过程中,难免会有无心之失,比如一些容易出现但发现后可立即纠正的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如果动辄因此受罚,不仅增加企业成本,更意味着对商誉产生影响,阻碍企业长期发展。希望像“轻微不罚”这样有温度的柔性执法可以持续下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让更多外企可以在中国、在上海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对过度适用说“不”

“执法有精度”

企业轻微违法却被查封经营场所,无奈停产停业;企业因个别产品涉嫌质量问题被查封整条生产线,致使该生产线上所有种类产品全部停产……如此执法,真的合适吗?

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本意是为了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以维护公共利益。但在具体执法中,到底要不要查封扣押,范围怎么划定,考验着执法人员的专业与操守,也关乎市场主体的经营与发展。

上述情况虽在上海很少见,但对行政强制措施可能产生的“过度适用”,上海明确说“不”。

2022年7月,上海市推出了《市场监管领域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明确市场监管领域7大类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情形;之后,又拓展推出了《税务领域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增加明确税务领域5大类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情形。

据介绍,市场监管领域不予实施强制措施清单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据统计,截至2023年4月底,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已对超过6000家市场主体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为疫情后提振企业信心、加快经济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份报告代替一摞证明

“服务更高效”

2022年,华岭股份仅用38天就在北交所走完从受理到上会的全部流程,创下A股史上最快上市过会纪录。在这一纪录背后,上海浦东新区当时正在探索的“以信用报告替代行政合规证明”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上市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

2023年2月,上海在浦东探索基础上全面升级,出台《关于推行市场主体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的实施方案》,明确市场主体可自行开具专用信用报告,以证明自身在上海市行政区域内41个领域有无违法记录的情况,替代相关领域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即“一份报告替代一摞证明”。

《方案》实施后,市场主体方面,首批实施领域从以往“东奔西跑、四处开具、多次往返”,改变为“零跑动、自行办、立等可取”,开具证明的负担显著减轻。

钛和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安吉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说:“由于我们子公司和分公司数量众多,因此需开具的证明数量多,2022年我们申报上市文件的时候,要开具接近300个证明。且合规证明内容不统一,每个地方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要求,开具效率比较低下。”

他继续说,上海推行《方案》后,开具证明效率极大提高。原来开具一个子公司的证明可能需要十几个人跑,现在只需要一人点点鼠标即可快速完成,非常方便!

打开公权大门

放下条条框框

上海君伦律师事务所主任、首席合伙人丁德应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分析,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体现了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范围内的柔性执法,对于已经“确保违法行为已停止、危害或风险不再发生或扩大”的事项,是一种更加包容和支持。轻微违法行为不处罚,更是从信用报告的内容上做到执法的精细化,有效解决了企业的信用污点问题。

“这些都是充满温度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为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创造了更加包容、更宽容的市场环境,进一步了拓展上海营商环境的大格局。”丁德应说。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罗培新说,法律嵌入到支撑着营商环境评估的每一个环节、每个流程、每个时间点,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却看不见摸不着。一个法治化的政府,就好比“天使人设”的游戏管理员,应当做到既没有存在感,又无处不在,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

他进一步说:“在上海,我们要让企业像淄博的市场主体那样感受到怎样被当成主人对待,不要事事上罚单,让企业能够感受到温情、温暖和在这里创业投资的快乐。事实上,我们早就‘淄博化’了。”

近年来,上海不断提升政府监管和执法效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监管方面,大力推行精细化执法、包容审慎监管,以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则,规范一线执法活动,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空间;在服务方面,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构建快捷办事通道,并跨前一步为企业解决痛点难点问题。

“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打开公权大门,放下政府的框框条条,大家一起来商量,更能贴近市场的感受度。”罗培新说。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