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宋海良:加快煤电转型和新型储能建设靠什么|北京问答|今日精选

  • 第一财经
  • 2023-03-04 17:27:52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第一财经记者获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携两份提案上会,内容涉及加快煤电转型、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等方面。

加快煤电转型


(资料图片)

煤电长期以来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方面发挥了“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目前,我国煤电装机规模约11亿千瓦,占比46%左右,年发电量占全社会发电量约60%,是我国最基础的电源类型和能源结构的主体部分。

也正是煤电在电力调峰调频和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等方面这种难以替代的角色,决定了煤电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我国电力供应的基础保障性电源。

但是,随着“双碳”战略深入实施和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升,煤电的功能定位将逐步从基础保障性电源向系统调节性电源、应急备用电源转变。

“截至2022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达12.13亿千瓦,超过全国煤电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在今年2月13日举行的国家能源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这样介绍。

在此背景下,宋海良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绿色新型煤电建设,支撑“双碳”战略落地的提案》的建议案。

针对如何探索创新绿色“新型煤电”,加快煤电转型,宋海良针对性提出以下三点建议,即统筹做好煤电规划布局、完善煤电健康发展长效市场机制、大力推动煤电设计革命。

就如何统筹做好煤电规划布局,宋海良建议,合理规划未来煤电装机,特别在中东部和南方等受电地区,选择煤炭消费集中区、靠近煤炭运输铁路和港口等地区,适当布局一批煤炭储配保障基地,针对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煤电功能定位,对新建煤电在装备设备、工艺系统层面进行定制化设计和建设。

针对如何完善煤电健康发展长效市场机制,宋海良建议结合煤电定位转变,适应性改革煤电行业体制机制,构建煤电企业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体系。

比如,强化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衔接,加快建立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源侧容量市场或容量补偿机制,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深化燃煤机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煤电企业融资能力。推进煤电联营兼并重组,积极推进“煤电+新能源”融合发展。

在大力推动煤电设计革命方面,宋海良建议结合煤电定位转变,推动煤电相关技术体系、设计标准、价格机制等革新。

宋海良同时建议,加快革新设计规范、经济性评价准则以适应更低利用小时数、更低最小技术出力需要;加快革新系统设计、设备配置、主辅机本体设计以适应快速变负荷、快速启停需要;加快革新工艺布置以适应煤电与生物质燃料结合需要。定制化推动“新型煤电”设计,针对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煤电功能定位,在装备设备、工艺系统层面进行定制化设计和建设。

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储能快速发展

新型储能能够突破传统电力供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变革传统电力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颠覆性技术。

从发展进程来看,进入“十四五”后,我国的新型储能从研发示范阶段迈向快速商业化发展的初期。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内已投运的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865万千瓦,超过2021年同期规模的两倍。

从政策面来看,《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新型储能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提出到2025年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

在此背景下,宋海良的另一份提案围绕新型储能发展对策展开,分别立足国家端、产业端、市场端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建言献策。

立足国家端,宋海良建议加快完善政策体系。他认为,当前新型储能电价机制、盈利模式等还不明确,收益方式相对单一,影响了项目投资积极性。

宋海良建议,探索建立新型储能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合理体现储能设施的装机经济效益。推动现货市场逐步放开市场价格上限约束,允许储能等高成本灵活性资源通过短时高电价盈利,明确电储能辅助服务市场准入。

同时,他建议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各种类型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先行先试,加快推动储能产业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

立足产业端,宋海良建议加快推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与创新链,并从着力完善标准体系、集中攻关关键技术、加强产业链延伸培育三个方向入手。

谈及如何完善标准体系,宋海良表示,建议进一步创新标准管理机制,重点针对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路线及时开展技术标准研制,加快形成贯穿设计、制造、检测、运维、应急、退役处置等环节的电化学储能安全标准,超前部署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基础性工作。

针对如何集中攻关关键技术,宋海良建议在政策上支持骨干国有企业通过产业联盟、产业链链长等形式开展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和核心材料研发攻关,加大产业化应用支持力度,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

“当前新型储能在原材料、非锂储能技术装备等个别关键环节还需要补强打通,供应链稳定性水平也有待提升。”宋海良进一步提出,建议围绕新型储能全产业链不同环节,支持培育一批新型储能“专精特新”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水平协同发展。

立足市场端,宋海良建议加快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比如,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探索新型储能在支撑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外送、缓解电力供应压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等应用场景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度挖掘新型储能融合协同价值。对企业探索共享储能商业模式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陆如意

关键词: 政协委员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