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议:董煜:搭建起政策解读的桥梁|年度财经思想者
- 第一财经
- 2023-01-12 18:42:58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搭建起政策解读的桥梁”。
我为什么想就这个题目和大家分享呢?因为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少心得和体会。我是大概三年前离开了机关,来到了高校,我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然后我自己觉得最大的变化之一是:过去我可能是一个参与政策制定的人,如今就变成了一个观察政策、解读政策的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制定政策的人到观察政策,你会发现原来你曾经写过的那些话,今天可能在大家眼里它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甚至你去看,可能其他的老师和专家们,他们在解读政策的时候,对那些政策的所得出的这种结论可能也都不太一样。今天公共政策,它就像一个万花筒一样,每一个政策出台以后,它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折射出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政策,它就会得出各种各样对政策的理解。
当然有时候也确实会出现一些对政策理解的偏差,而一旦对政策的理解和解读出现了偏差,它就会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带来一些影响。
主要可能有几个表现:首先政策这个语言是非常严谨的,我们看到的政策文件,它字数往往看上去比较多,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具体的内容来说,由于一个政策文件它包含的东西比较多,真正到每一条具体的话来说,它是非常言简意赅的,它是政策制定者精心推敲、反复琢磨以后传递给大家的信息。
但是由于它比较严谨,比较规范,它有自己内在的逻辑,它有时候需要外部的解读,甚至某种程度上需要一种“翻译”,你才能读懂它。在传递信息的过程当中,可能市场或公众在理解起来,在某些语言的理解上可能还会有些困惑,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的市场机构,我们的高校的专家参与到政策的解读当中来。
而市场机构和专家在解读政策的时候又带有天然的视角差,我们通常把政策制定者俗称为叫“写材料”的人,他们都是在机关里非常熟悉那一套语言体系的人,我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写材料”的人,而市场机构和高校的专家们他们不一定都有过“写材料”的经历,即使大家都在研究同一个领域的问题,由于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之下,可能观察和解读得出的结论也会有点不一样,比如说我们的市场机构就非常喜欢看政策会对某一个行业带来具体的什么实施效果。
比如某些板块,比如对某些股票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他们的分析报告出来以后,有时候“写材料”的人看到那样的话就会很震惊:我写的那句话原来还会对某只股票产生影响。
这类的解读角度,往往是写材料的人是没有想到。
与此同时,我们高校的老师也比较喜欢从学术的角度去剖析政策,可能要剖析政策背后的这种机理,那么它可能的实施的一些场景,而这些场景它往往又可能是比较偏于学术化的,学术语言解构的东西,它与政策语言所想传递的东西也有可能存在一些偏差。这些偏差在过去一两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在有一些重大政策出台的时间节点上面,它客观上影响了政策传递信息的效果。
也有一些工作它提出来以后,最主要想传递的一些信息是其中一些非常重要的话,但是这些信息没有被市场所洞察到,有时候就会反而把一些不重要的内容拿出来,大加渲染。有时候由于渲染的过度了,它甚至会对人的情绪,对公众的信心,对市场的预期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因为文件政策里面一些本来并不是重点的话,由于被片面的过度的解读之后,它就会使得人们对政策产生了某种畏惧的心理,这么客观上它也会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带来负面的影响。
类似于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这几年其实大家在各个时间点上都已经感受到了,人们有时候也有困惑,有时候也在想,到底是为什么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呢?首先我刚才说的视角差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当然它也会由于政策本身的特点,导致政策解读者在解读的时候有时候会产生那样的视角差,为什么会产生视角差?假设我们稍微去分析一下的话,我觉得也可以从几个角度从政策的特点来看待。
我们国家的政策都是特别讲究全面性、系统性的。一个文件,即使它只是针对某一个领域的,它往往内容也都是比较综合的,人们在解读的时候,往往喜欢从自己比较习惯的角度去切入,从自己比较熟悉的角度去切入,而这往往是一个小的切口。
那么你从一个小的切口来观察一个大的文件的话,那么意味着你要从点上的体会去感受那种面上的政策效应,它确实可能存在一些偏差。
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政策它是讲究可操作性的,有些学术上的理解,它可能是比较偏理想,它可能是比较偏浪漫的,他觉得可能某一个政策可能还达不到他心里的预期,可能在解读上面就会对这个政策并没有太积极的评价。
而在政策制定者他在琢磨这条东西的时候,他往往是反复反反复复考虑了,这个政策出台以后,即使它的力度可能没有大家预想的大,但是它一定要可落地可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有可能和学术上面的理解产生一些偏差。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政策是高度讲究均衡性的,一个政策出台,它不会抛开过去的政策,它不会抛开其他部门的政策,也就是说一个政策它一定是前后左右兼顾的,这个时候你就要去看它有些话为什么这样写,它有些内容为什么这么去摆布,它可能是要考虑跟过去政策的延续性,也要考虑到跟其他政策的协调性。
如果你不看它的前后左右,如果是单挑其中一两句话出来的话,那也有可能产生偏差。
还有如果我们再深入去说一下的话,刚才我说有些政策它是有延续性的。但是我们的市场机构解读政策的时候,特别喜欢在一个文件里面找什么呢?找新话,一旦找到某一句新话,那就如获至宝,认为是政策当中最具有创新经验,甚至有可能是政策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他找到的确实有可能是这个政策中非常创新的东西,也有可能是这次政策中加法那部分是值得市场好好关注的那部分。
但是也请注意,有时候新话并不是一个文件中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的文件它是讲究顶层设计的,是讲究的钉子精神的,很多工作要建立在过去的顶层设计和相关工作的延续上面。
如果你只看新话,而忽略了里面一些原有的老话的话,你就很有可能会错过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那么有些老话它经过若干年,经过很多个政策文件的传递之后,如果它还能够留下来的话,恰恰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当然你也需要关注那些老话,比如说它的顺序是什么样的,比如说它是不是改了个别的字,也有可能要看到它甚至某一个标点是不是发生了变化,这些也确实是有可能政策进一步调整完善的重要的信息。
类似于这样的还有很多,我们恰恰在解读政策的时候,有时候只看到了加法的那部分,没有看到它原来传递的那些老话的信息,而特别是当老话跟新话在一起的时候,它产生的这种化学反应,它其中要想表达的这种信号,这些都是在理解当中,由于我们的市场解读者可能缺乏“写材料”的这种经验所可能出现的这种偏差。
那么今天因为我是想跟大家就财经领域的解读做一些分享,我们又都是财经方面的学者和专家,我也想从这个角度提一些、就这个问题提一些想法和建议。
其实每一个财经学者他就应该天然的把政策解读作为自己的重要的使命,如果每天你在研究中国的财经问题,你就离不开研究中国的财经政策,你要研究中国的财经政策,你不但自己要有心得体会,如果可能的话,你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如果能够做到正确地解读政策的信息,又能够很好地把政策信息与公众所分享的话,我们实际上就能够在政策与政策的受众之间,建立起更好的桥梁和窗口,也就有助于我们的政策能为最大范围的人所真正读懂,也能够起到最大最好的政策实施效应。
在这方面我也有一些具体的建议。首先第一个建议从解读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可以先做好对“解读”的解读。刚才我说的那些其实也是对“解读”的解读,当然我说的还不够全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到底我们在政策解读当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尤其是改解读的方式,我们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通过对解读本身进行细化的分析,你就可以明白,当政策制定者跟政策解读者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做好弥补的工作,我们如何去做好完善信息传递渠道的工作,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和基础。财经学者和专家也要尽可能给政策制定者提好建议,我们现在的政策制定过程越来越科学化民主化,在制定过程当中会征求很多专家的意见。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就应该多去给政策制定者,就如何表达政策,提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特别是对政策当中有哪些敏感点,有哪些话它有可能会出现误读的空间,我们尽可能在政策制定阶段,就帮助政策制定者去进一步完善这种表达的方式,使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好地站在市场的角度去表达这个政策,也就是每一句话都能够更好地为市场为公众所理解。
与此同时,对政策解读者们也要提一下建议,那就是大家在解读的过程当中,还是要客观理性,还是要实事求是,不要为了博眼球去解读政策,也不要为了渲染某些效果去解读政策,政策尽可能要客观地、实事求是的把它的信息分解出来,然后用公众所更能够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进一步地去细化、去讲政策的背景,去讲政策每一句话它到底想说什么意思。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广大的政策解读者一定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桥梁的作用。
我们还需要去创新解读的方式,确实我们解读的方式也不要光通过传统的渠道,也需要考虑广大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习惯方式。如果可能的话,除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外,也可以让政策用可视化的地方式去表达,我们也要全息解读政策,我们也要让我们的政策语言像电影一样能够让大家看得明白,甚至我们直接可以通过电影,去通过游戏去讲好政策的故事。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媒体也要在这当中发挥好作用。媒体的天然使命就是传递信息,而财经的学者专家们要善于为媒体去提供好的有质量信息,我们的媒体和我们的财经学者们建立起更好的这种互动的方式,那么使得在每一次重要的时间点上面,在每一次政策出台的头几天里面,都能够及时、准确、客观、公正、理性去传达我们的政策信息。
通过媒体的作用,使得政策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尽快地到达公众的眼球当中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发现,也许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带节奏”的言论,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话,那么我们的媒体也应该有责任有使命去和这种“带节奏”的言论做斗争,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偏差和问题。
我相信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财经学者会参与到政策解读中来,我个人只是其中之一,我也会非常努力,我也希望能和我的同行们共同地去参与到政策解读当中,去让中国的政策更好地为广大的公众所理解。我也希望能够和我们的媒体加强合作,能够让像一财号这样的载体,能够更好地起到桥梁和窗口的作用。
点击观看>>精彩回顾
(董煜为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文章作者
董煜
关键词:
- 焦点热议:董煜:搭建起政策解读的桥梁|年度2023-01-12
- 微速讯:加纳去年12月通胀率达近22年新高2023-01-12
- 全球快讯:郭广昌谈2023新动能,商业文旅将2023-01-12
- 环球今头条!宁德时代:2022年净利润同比预2023-01-12
- 晚间公告丨1月12日这些公告有看头2023-01-12
- 每日报道:元旦至今郑州已抽检640批次食品2023-01-12
- 河南将迎2023年第一场雪!15日全省大部县市2023-01-12
- 最新资讯:双水治理保卫战 崂山区交出一份2023-01-12
- 新华全媒+丨云南昆明:南强街巷烟火气升腾2023-01-12
- 每日观察!火线侦察兵:关注大白马和成长股2023-01-12
- 火线侦察兵:磨叽震荡是为了更好的反弹 头2023-01-12
- 志翔科技荣登2022Venture 50 创新数字科2023-01-12
- 2022成绩单 | 数字赋能产业升级,助力北2023-01-12
- 上海四院率先上线“电子发票管理系统”,让2023-01-12
- 春节期间 郑州将加大对退热、止咳类等重点2023-01-12
- 大象专访|杨玏:会争取多接喜剧,毕竟我们2023-01-12
- 预付卡消费如何不被“卡”?郑州市场监管部2023-01-12
- “我们需要中国,世界需要中国。”-全球热2023-01-12
- 全球最新:江西“90后”男孩带瘫痪母亲上学2023-01-12
- 环球即时:民警咆哮式徒手挖雪救出被困者2023-01-12
- 2022年中国保持了吸引外资“增量提质”的态2023-01-12
- 【这些年,我们创造的奇迹②】我国海水稻种2023-01-12
- 奥帆中心景区代言人“奥帆帆”迎客来! 环2023-01-12
- 今日观点!让“绿色通道”多点开花,看“无2023-01-12
- 20多万元的农民工工资要了一年没着落 青岛2023-01-12
- 保险直播等行业逆势增长 疫情过后年轻人想2023-01-12
- 新春走基层|“订单到手,只等开足马力生产2023-01-12
- 【环球快播报】观万象新生,2023第七届广州2023-01-12
- 籍贯一般填什么?籍贯就是户口所在地吗?籍2023-01-12
- 红烧肉怎么做最好吃不油腻?红烧肉是哪个地2023-01-12